大葉山欖
Palaquium formosanum Hayata
科別 山欖科(Sapotaceae)
別名 台灣膠木、馬古公.
原產地 臺灣、菲律賓.
- 用途
- 庭園景觀及行道樹
- 抗風性與耐鹽性特強,是海邊優良的綠美化樹種
- 木材可供各種建築及傢俱之材料
- 樹皮可用來製造漁網的染料
- 樹皮含有豐富的乳汁,可用來做絕緣材料之電木或膠木
- 莖可用來製造拼板舟的船首、船尾板、船槳及坐墊等暫時性的木釘, 水芋的收穫棒等等
- 果實可食用
生長特性大葉山欖是台灣原生種,為常綠性大喬木,生長速度不快,需5、6 年後才有較多樹蔭,株高可達20公尺。其抗旱、抗風、抗蟲害及耐 鹽、耐濕性均很強,為一種對臺灣氣候頗能適應的樹種,加上容易栽 植、移植,是原生樹種中利用價值極高的品種。
校園分佈 操場西側圍牆邊花圃<位置圖>.
- 型態描述
- 樹幹基部常形成陡峭直立狀板根。枝幹粗壯,枝條呈水平波浪狀生 長,小枝上有明顯的半圓形落葉痕。樹皮黑褐色,具縱裂,在小枝 條或新生枝條上,還被有褐色的細毛。
- 單葉互生或叢生,多簇生於枝條頂端,厚革質,葉形為橢圓形或長 倒卵形,全緣且邊緣向後反捲。葉兩面均平滑,有羽狀側脈7至10 對,葉正面為深綠色,背面為淺綠色,無托葉,葉長為10至15公 分,寬5至7公分。葉柄短,長約1公分。
- 花簇生葉腋,淺黃綠色,直徑0.8-1.2公分,具長梗,花瓣6枚,披 針形,開放時微帶有香味。
- 果實是不開裂的漿果,橢圓形,長約有3~4.5公分,直徑可達1.2~2.5 公分長。先端具刺狀,為宿存花柱。隨著果實成熟,顏色會由淺綠 色轉為暗橄欖綠或褐色。果實內有暗褐色種子一枚,紡錘形,約2.5~3 公分長。
- 附記
- 得名由來:大葉山欖的葉片是山欖科植物中葉形較大者,因此被取名為 「大葉山欖」。有別於種於蝴蝶園的使君子科-大葉欖仁。
- 大葉山欖含豐富的乳狀汁液,可作為絕緣材料的膠木,所以又稱為「台 灣膠木」。
- 大葉山欖的達悟族語為「kolitan」意為「剝皮才能吃的果實」,果實香甜 多汁,因此在蘭嶼有「蘭嶼芒果」的美稱!
整理者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<黃麗月>.老師